首页 > 神技能 > 小学部分课文被指杜撰 引发争议

小学部分课文被指杜撰 引发争议

作者:来源:时间:2016-05-30 18:21

【神技能】新华社最新100M移动手机流量


近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个别课文引发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甚至被质疑是“假课文”。比如《爱迪生救妈妈》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由于来不及上医院,家里灯光又昏暗,他就想出了用镜子聚光的办法,使妈妈手术成功。




再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文中说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但事实上1989年,美国洛杉矶没有发生地震。在1994年1月17号,美国洛杉矶的确发生地震了,但地震时间是当地时间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里面不会有学生。

《华盛顿与樱桃树》一文中,幼年华盛顿砍倒了家里的一棵樱桃树,向父亲承认错误,并得到了原谅。但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拉帕汉诺克河边的陡壁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里曾种植过樱桃树。

但是人教社已经给教育部写了相关的情况说明,她说文章绝对不是杜撰的,它有相应的文章来源。

现为语文出版社社长的王旭明就此事他表示,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被质疑和史实有出入的内容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要看一下作者的原文是如何;第二,要看编写者对原文的改动,还是别的什么情况;第三,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

他说:“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作者的原文还是编写者编的,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在编入教材时,教材的编写者都应当以严谨的、科学的、求真求实的态度来对待每一篇原文。”

王旭明说:“编写者在编每一篇选文的时候,应该有若干个标准,其中史实和科学的准确应该是重要标准之一。”



其实都明白这些故事的本意是好的,但孩子们不需要善意的谎言。不难发现当下的课文说教的多,充满童趣、让孩子们快乐的课文却非常少,课文中的儿童形象也大多是成人化的。有的课文有赞美母亲的、提倡发明的、歌颂伟人的,却极少有童趣、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课文。有的价值观陈旧,用美德‘绑架’孩子,已经不能让孩子们信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申国昌则认为,中小学语文课文选取,不仅要注意文学性,而且要注意其历史真实性,力求文学性与科学性统一,可读性与真实性一致。

对于部分小学语文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和真实的历史事件存在一定的出入。申国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课文作者是文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当时选取课文时,编写教材者仅从文学性或教育性角度去考虑其价值,而忽略了对其历史性和真实性的考察所致。

说是每个文章都有来源,抱着严谨的态度去对看每一个文章,编编更想问你的来源在哪里,常识性的错误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之前有位老师说,“自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才更加深刻理解到,一个成年人对孩子所肩负的教育重任。作为孩子启蒙读本的语文教科书,我们有责任吹毛求疵,有责任让它尽善尽美。在审视这些教材时,有一个准则就是:常识。“

现在小学生学习太死板,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课本里面,某个大学教授说:“应该鼓励学生们去自由探寻真相,引导他们“尽信书不如无书”,培养他们跳开教材探寻真理的兴趣和本领。”有些家长甚至让孩子休学一年,带着他出去旅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跳出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让孩子的知识价值观变的更丰富。

教科书是孩子文学启蒙,任何虚假都来不得。当看到我们的小学生每天捧着课本,用稚嫩的声音认真朗读这些文章,还把那些有可能是杜撰的故事背下来,我们能安心吗?
本文已有3715人浏览加载

最新爆料